广州市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办城市之一,围绕场馆升级改造,同步高标准实施场馆周边城市品质提升,打造17个开放共享、以人为本、平赛结合的精致街区,带动城市面貌焕新、功能升级、品质跃升。
在改造过程中,广州突破传统空间壁垒,让体育场馆与城市街区无缝衔接,打造全民共享的活力空间。精细化提升街道空间。天河体育中心街区取消原状多层围蔽,从“十字”轴变为“无界”,实现全民共享体育公园;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街区开放围墙边界,将绿地融入街道。精细化改造活动场所。开放绿地林下共享,将天河体育中心东北角封闭绿地改造为全民共享体育公园,建设老年健身区、邻里休憩区、运动跑步区等,场馆街角绿地接驳地铁,设计通行园路,打造活力空间。精细化落实构造要素。制定5类31项构件标准,以标准化赋能设施品质。推动城市风貌构件集采,推广环保材料,采用预制一体化城市家具缩短工期,精细化控制施工细节。此外,坚持节俭利旧,实现40%既有设施铺装改造利用,有效节省投资成本。
广州通过置换低效绿化拓宽慢行空间,连通无障碍流线,无缝衔接公交等候区、地铁与人行道,打造以人为本的慢行流线。其中,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将原狭窄人行道拓宽至4米,优化慢行体验;天河体育中心等多个场馆出入口围闭场所变街角绿地,新增过街等候区,实现多杆合一,减少街道立杆数量,拓宽释放慢行空间。同时,注重通行零高差、零障碍,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“零障赛区”。天河体育中心街区东北角绿地原有台阶变为无障碍坡道,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街区天茂路改造多个过街位,实现零高差过街。此外,通过“嵌入式”改造,将城市设施融入绿地空间,天河体育中心的环卫驿站隐身于林荫下,使公厕外观与绿化景观协调统一。
广州以三类公共空间为载体,推动赛事氛围营造与平赛结合利用。聚焦门户通道,构建外联内畅交通网络,打造绿美门户,在枢纽节点种植簕杜鹃提升景观;聚焦会客空间,升级珠江沿岸20公里滨水环道、健康街区,将闲置绿地改造为岭南特色水岸场景;聚焦活力片区,融合体育文旅,修复新河浦红砖洋楼、荔湾骑楼街巷,塑造“活力广州”品牌。通过绿化美化、功能升级与文脉传承,实现空间持久高效利用,彰显花城特色与城市活力。